基本解释

详细解释

康熙字典

说文解字

  • 拼音
  • 部首
    儿部
  • 总笔画
    3画
  • 外部笔画
    1画
  • 五笔
    GQV
  • 仓颉
    MU
  • 郑码
    GR
  • 电码
    0335
  • 四角
    10212
基本解释

基本字义

兀 wù

1、 高而上平,形容秃山,泛指秃兀鹫。“蜀山兀,阿房出。”

2、 高高地突起兀然(a.高高突起的样子;b.突然;c.昏沉无知的样子)。突兀。

3、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兀那。兀的([[dì]])(a.这,这个;b.怎么,怎的;c.突然)。

统一码

兀字UNICODE编码U+5140,10进制: 20800,UTF-32: 000020800。。 兀字收录于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

汉英互译

stand upright

造字法

会意

English

to cut off the feet

详细解释

基本字义

[[wū]]

(1) ——“兀秃” [[wūtu]]:同“乌涂” [[wūtu]]。

(2) 另见 [[wù]]

康熙字典

兀【子集下】【儿部】 康熙筆画:3画,部外筆画:1画
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五忽切,音杌。《說文》兀,高而上平也。从一在人上。

刖足曰兀。《莊子·德充符》魯有兀者叔山無趾,踵見仲尼。仲尼曰:無趾,兀者也。

《柳宗元·晉問篇》乗水潦之波,以入於河而流焉,盪突硉兀。《註》危石也。

兀兀,不動貌。《韓愈·進學解》常兀兀以窮年。

《正韻》臬兀,不安也。亦作卼。《易·困卦》于臲卼。

姓。《韻會》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。

《韻會》或作掘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掘若槁木。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

兀【卷八】【儿部】

高而上平也。从一在人上。讀若敻。茂陵有兀桑里。五忽切

说文解字注

高而上平也。从一在儿上。儿各本作人。今正。一在儿上。高而平之意也。凡从兀聲之字多取孤高之意。讀若夐。夐今韵在四十四諍。古音在元寒部。今韵十月者、元之人也。兀音同月。是以跀亦作{[27FC1]}。其平聲讀如涓。在十四部。今音五忽切。茂陵有兀桑里。地理志右扶風有茂陵縣。郡國志同。許多言鄉言亭。此言里者、葢周秦舊名。

电报快讯